非遺傳習社
學院非遺傳習社成員廣泛分布在我院各個學系、專業,都是有一定藝術基礎,對傳統文化、非遺技藝興趣濃厚的學生。
學院特聘國家級非遺項目魯庵印泥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符海賢,古陶瓷修復專家宋自海、細刻技藝大師周譽坤擔任非遺傳習社指導教師👩🍼,利用固定的社團活動時間指導學生。每周固定時間開設社團課程👩🏻🍼。
1、魯庵印泥
“印泥製作技藝(上海魯庵印泥)”是上海市靜安區首個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殊榮的項目🧔♂️,是海派文化中特有的奇葩👩🏽🎤。2008年🖕🏻,該項技藝北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
魯庵印泥是印泥中的上品📑,由民國時期海派印泥大師張魯庵創製而成,具有“印色鮮艷雅麗👅、質薄勻凈🧑🏿🏫、細膩而粘稠度高,熱天不爛🤷🏿、寒天不硬🚣🏼,永不褪色”的特點。魯庵印泥的製作要經歷手工操作和自然氧化兩種方式,整個過程包括研硃、搓艾、製油三道工序。著名畫家張大千📊、吳昌碩、吳湖帆、豐子愷👨🏼🍼、賀天健🧛🏿、錢君匋🧑🏿🍳、唐雲、程十發,篆刻家王福庵🤫、陳巨來,書法家沙孟海🧯、啟功、高式熊、沈鵬等皆用此印泥,有“一兩黃金一兩泥”之稱。
2、陶瓷技藝
古陶瓷修復技藝是一項綜合造型、雕塑、色彩、書法、繪畫、化工等的特殊藝術創作。古陶瓷修復必須一件一件精雕細琢🚥,一條看似簡單的青花線條,在修復過程中仍然要做到“色分五彩”💆🏼♀️🎃。整個修復過程包括拆卸🕍、清洗、補缺🍅、打磨、打底🖖🏻、上色、上釉、做舊等多個步驟。2011年🎡,古陶瓷修復技藝入選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1月11日👩🏭,古陶瓷修復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細刻技藝
細刻是指在象牙🪩✋🏿、玉石、竹木、龜甲👨🏻✈️、獸骨、毛發等材料上進行精細入微的刻畫🤳🏿。與立體的微雕作品不同,大部分細刻作品是在相應的材料上進行平面淺刻🧑🔬,刻製的手法以點🧑🏽🎤🤌🏼、線為主。上海細刻最早出現在民國初年🧗🏼♂️,當時在上海的福州路望平街有一些刻字鋪,他們在為顧客治印之後🧙🏻🌊,常常還在印章的側面刻上細小的邊款。外國的自來水筆傳入中國之後,他們還根據客人的要求在筆桿上雕刻姓名。上世紀30年代,上海細刻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門類,形成了具有上海地區特色的👨🏽🎤、以象牙雕刻為主🪃、具有細刻風格的工藝品種,這個藝術門類的形成🏘,與當時藝人們的不斷開拓創新🚂、刻苦鉆研分不開🦹🏿♂️。2011年,“上海細刻”被列入第三批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為社團成員在宜興開展“紫砂雕刻”社會實踐活動